Nothing 2005-3-31 20:22
标准,要挣钱除了标准还是标准
我感觉值得悲哀的一件事情在于,虽然微软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个成功案例之一,每个人都在研究微软的成功,但是更多的人把微软的成功看作是机遇和一些非常的商业手腕的结果。我一直避免自己变成一个唯技术论者,但是我不得不说,我觉得目前的不好的倾向在于整个行业太不唯技术论了。跟我们的政府立足的模仿西方先进技术不模仿西方的经济体制类似,我们的软件行业好像醉心于趴在微软和众多国外系统软件开发商的系统之上,专心致志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个软件行业最流行的词汇是.Net和J2ee这样的企业级解决方案,就是这种现状的一种写照。
曾几何时,中国人的Ucdos和Wps给我们带来了无上的民族自豪感,虽然他们也建构在微软的平台上面,但是毕竟让我们感觉我们离世界软件大国的脚步并不遥远,甚至当时有人会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将会依靠软件业。但是,一朝微软进行平台更替,整个中国软件行业才发现这种并不遥远,其实只是一种错觉。应该说Ucdos的荣光来自于微软对Dos中文化的投入甚微,或者说心不在焉,在当时我们不能准确地了解到,微软这种心不在焉也许并不是不重视中国市场,而是打算在Win95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注一)。而Wps就是一种悲剧了,我有时候在想,就算金山现在做得再差劲,政府采购也应该对他们有所偏向。要知道Wps对中国的信息化贡献极大,而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的追赶时髦和没有民族软件危机意识也是Wps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注二)。抛去这场悲剧中的民族感情色彩,我们发现在那个历史时刻,我们全行业溃败(注三)的主要原因很简单,不掌握标准,而且跟不上掌握标准者的脚步。
微软是怎么样从一个卖Basic解释器的小作坊发展成全球最大的软件航母的,找本微软发家的书来看,字里行间就是两个字“标准”。当年IBM出于对 Apple的眼热(注四),开始研制自己的个人电脑,也许是为了更快的进入市场,IBM在这个项目里面居然没有采取惯用的什么都自己做的战略(注五)。 Cpu选择了Intel,操作系统选择了微软买来的Qdos(注六)。在这场三位一体的历史事件中,Intel和微软成了胜利者,因为他们各自掌握了一个核心标准。而PC的缔造者,IBM因为不掌握核心标准在PC行业中一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起初他还算是行业领导者,但是因为核心标准不在手中,一旦他打算利用附加标准来重夺控制权的时候,他立刻被行业抛弃(注七)。今年年初,IBM通过把自己的PC产品事业部卖给联想,实际上已经正式逃离了这个行业。从 1980年IBM开始研制PC机到2005年IBM离开PC行业,25年弹指一挥间。
微软成长很大程度依赖于他在操作系统上面建立的标准,他的Office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仰仗了两次重要的技术标准升级。第一次就是Dos到 Windows,大部分竞争对手不可能有微软那么了解Windows也不可能得到那么详尽的开发资料,所以这次升级,微软让很多对手元气大伤,甚至一蹶不振(注八)。第二次就是OLE技术(注九),OLE技术的推出让很多对手措手不及,而且有证据表明微软在OLE技术前期,刻意得对竞争对手进行了技术封锁。
如果你看过李维的《C++圣战》,你会发现Borland被微软边缘化,也主要是因为这两次技术标准升级。这里展开说句题外化,我发现了一条真理,玩微软平台开发的只有两个下场,第一,被微软弄得没饭吃,第二,去微软混饭吃。Borland一直用行动在证明我这条理论,首先是Borland在微软的打压下吃饭越来越艰难,其次是Borland的N多牛人最终去了微软。
本文不想继续描述其他微软利用技术标准来战胜对手的例子了,实际上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了。我认为微软的持续成功,就在于微软把自身的标准建设贯穿在整个产品体系之中,没有一款产品不是服务于标准的建设,也没有一款产品的成功不是得益于标准的建设。
但是在国内,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并不是这么做的。这里要举的例子是某电子产品生产厂商。他们从93年开始占领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至少5年之久,到现在市场却越做越小,产品和竞争对手的相比没有任何竞争力,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长久垄断带来的品牌效应。然而这种品牌效应也慢慢地在消失之中。
他们的现状是怎么造成的,有方方面面的原因,这里我只想谈谈没有自己的标准带来的后果。该公司早期采取了以产品项目组为中心的开发模式,在经营之初,这种模式没有表现出来任何的问题。然而,由于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自己的标准,每款产品之间的资料往往不能共享,由于没有固定的硬件平台解决方案,也没有上层的软件平台标准,每款产品上的同类软件都需要重新开发,大大的降低了项目开发的效率。在没有竞争的年代尚好,在竞争者如云的今天,该公司甚至难以保证每个销售季节有足够的新产品和竞争对手对抗。2003年的时候有一丝的标准化的曙光,公司的某个员工为了解决频繁地在不同硬件平台上面移植某一游戏的任务,设计了一个比较高效的虚拟机系统。但是这个公司并没有完全采用这个系统,系统的开发者最后也离开了这个公司。该公司目前有一个项目组采用这个虚拟机系统开发产品上面的软件,效率很高,而且有非常多的资源可以使用。另一个项目组虽然使用了更好的硬件,但是很多精力花在了底层平台的构建,产品开发周期很长,而且运行效果相当不理想。这是很有趣的一幕,采用虚拟机的标准化的16位系统,可以高速地在16级灰度下放视频剪辑,而32位平台为了支持其实没有必要的多任务,再加上系统开发时间紧,对Cpu不熟悉等等,甚至在4级灰度下都不能达到正常的软件使用速度,最后不得不做成黑白显示模式。这个案例我亲身体验,所以感受颇深。这个公司的失败很大程度是在管理,但是有很大程度也在技术,一个技术公司没有好的技术方向,空有良好的管理,也是无法想象的。技术公司里面技术就是公司的生命,但是我听到了太多强调管理的声音,我并不反对重视管理,但是很反感最近一段时间接触到的某些人对技术的轻视,这种轻视来自于对技术层面的客观规律的不了解。我对这种思维倾向的蔓延感到恐惧,如果中国处处都没有自己的技术,那么就说明我们的管理到家了么?只怕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吧?
----------------------------
注一:微软确实已经做到了。
注二:这个问题要讨论起来就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了,基于我的朴素的善恶观,我认为Wps的失败政府有很大的责任,虽然更大的责任在于裘伯君自己,但是在那个历史时刻,中国整个软件行业都沉浸在Dos的虚假繁荣之下,有几个人能认识到Windows的势不可挡。
注三:即使是在Win下面的中文平台,RichWin、中文之星实际上也是败军之将,他们的丰厚利润取得于微软无暇推重中文版Windows的空档,后来这种黄金岁月再也没有出现过。
注四:其实IBM这样的史前巨龙,完全没有必要眼热Apple那一亩三分地,要知道那个时候Pc产业远没有这么庞大,IBM随便的一个子公司都不知道是Apple的几倍。但是IBM对那种对全行业的控制欲促使它还是搅了这个浑水,而且搅得一塌糊涂。
注五:抑或者是某个天才的脑子的故意所为,这虽然导致了IBM创造PC无法控制PC,但是也催生了一个产业,但是具体的思路显然已经湮没在历史之中了。
注六:这是整个微软神话中最神话的部分,这是机遇论者的最核心论点。甚至有人说这笔买卖是因为盖茨母亲的一点小小的特权,据说她可以影响某个机构的电脑采购。我对这种传言丝毫不以为然,要知道IBM是史前巨龙,很难想象一个机构的采购订单就能影响IBM的决断,尤其是PC是IBM涉足微机市场的第一款作品,他们不会太掉以轻心的。
注七:这里指得是IBM打算利用“微通道结构”(MCA)总线技术这个自己占有的标准来避免兼容机仿冒,然而最后结果却是,其他所有的兼容机厂商联合在一起支持EISA,IBM成了事实出局者,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去兼容EISA。IBM还搞过很多类似的附加标准显示接口XGA,OS/2这样的软件标准等等,除了PS/2键盘鼠标口被广泛接受以外,无一成功。
注八:Wps应该说就是这次以后,基本上就奠定了非主流软件的地位。
注九:OLE技术本身在我看来就是失败技术,虽然副产品COM技术非常成功,后来成了Windows的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