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明教与明朝是什么关系 大明国号之谜

风雨声中 2007-6-23 14:35

明教与明朝是什么关系 大明国号之谜

  朱元璋在凤阳老家种地的时候,对自己贫穷的生活是束手无策的。当瘟疫、旱灾和蝗灾来临时,他的父母和大哥相继死去,他家穷得连埋葬亲人的地方也没有,在哀伤之余,他埋怨老天为何如此不公,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还可能改变。所以,当他做了三年游方僧之后,又回到了皇觉寺。然而,汤和一封信让他明白:这个时代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竟然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随着他在义军中地位的一步步提升,朱元璋也逐渐明白:有朝一日,他可以改变整个天下。

  无论朱元璋后来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他对当年在社会底层的种种苦难有着切肤之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掌握了最高权力之后,自然会分外体恤百姓的生活。他不愿意看到老百姓再过他当年的日子,并非因为他天生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是他的道德良心不允许他忘记过去。因此,朱元璋要使用他手中的权力来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他不用发明什么新的理论武器,民间世代流传的——不论是传说中所有的还是各种各样的宗教教义里所描述的,各式各样理想社会的蓝图已经够诱人的了。而最能让朱元璋信服并愿意付诸实现的,就是无所不在的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国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遗产,刘伯温这些人当年不是随便出山的,他们作为儒者,不仅要帮助朱元璋夺天下,而且还希望借以实现他们的儒家理想。这些,最终都成了朱元璋的理论武器,他兼收并蓄地吸收了中国传统各支文化的精神营养。那么,他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理想国呢?

  国号,也许是诠释一位开国皇帝政治理想最简捷的途径。在以往王朝的国号中,有的标注姓氏、家族,有的标明地望、徽号。当然,有的国号也寄托了开国者的理想,比如元朝,其国号取自《周易》中“大哉乾元”这一句。这个顶天立地的“元”,不仅表明了元世祖的胸襟,也正是元朝最明显的特征——元朝疆域之辽阔,在中国历代皇朝中可谓空前绝后了。那么,明朝的“明”是什么意思,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其实,人们很容易想到,明朝的“明”,来自于元朝末年的小明王。朱元璋最初投到郭子兴麾下,郭子兴的红巾军所奉之主就是小明王韩林儿。后来,即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在大宋政权的旗号下先被封为吴国公,后又称吴王,在这期间他所用的年号都是大宋龙凤年号。“龙凤”,就是小明王韩林儿所用的年号。所以,明朝的“明”来自小明王的“明”,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为什么朱元璋抛弃了小明王,却要留下“明”字作为国号呢?那我们就首先说说,小明王的“明”字从何而来。

  自唐朝以来,有那么一群又一群“吃菜事魔”的人,夜聚晓散,参拜着一个不为寻常人所知的“魔”。几百年来,他们世世代代,都希望摆脱现实的黑暗,他们祈求的是一个光明世界,在那里,人人相恤相助,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吃菜”就是吃素,那么这个“魔”是谁呢?就是明教崇拜的是光明之神。这个被称为“魔”的光明之神,与佛祖一样,也是外来的神,但它不像佛那样消极退让,因此为不满于现实的人提供了精神武器。对现实不满的人侍奉这个神,就是用他来组织民众、对抗政府。因而,他们一再被打入地下,只能夜聚晓散。为了保护自己,教众们用各种各样土生的以及外来的口号、形式装扮自己,但永远也不能改变与现实对抗、与官府对抗的本质。

  小明王韩林儿本为韩山童之子,而韩山童则是元末活动于河南、河北一带的白莲教首领。《元史·顺帝本纪》记载:栾城人韩山童的祖父,曾以白莲会烧香惑众,遭到处罚后,被迁到广平府永年县去了。到了韩山童这一辈,他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河南及江淮一带的民众都翕然信从。与此同时,刘福通与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人也散布传言,说韩山童本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应当为中国主。于是,刘福通等聚众,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计划共同起兵造反。事情不慎泄露,地方官紧急搜捕,刘福通于是迅速起兵。韩山童被捕后,其妻杨氏、其子韩林儿逃往武安。

风雨声中 2007-6-23 14:35

  韩山童等人为了号召民众,还暗中雕刻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在石人背上刻了“石人一眼,天下四反”几个字,埋在河道里,结果被修河民夫挖出来,民众大为惊诧,更加相信“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之说。韩山童等约定起兵,以红巾为标志,造反的队伍被称为“红巾军”或者“红军”,这就是元末的红巾大起义。

  我们可以看出,“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传说出自白莲会,那么白莲会又是什么呢?要弄清它的来源,还要弄清什么是明教。

  明教即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216—277年)创立。摩尼教的教义杂糅了祆教、基督教、佛教的教义思想,其主要经典有《二宗三际经》,“二宗”宣传明暗斗争,明终胜暗,达到安乐;“三际”则指过去、现在、未来。初际明暗相背,中际明暗相混,后际明暗分别。明是善、理;暗是恶、欲。摩尼教的神称为明使,也称为明尊,就是摩尼。摩尼教的经文中,就有“若有明使,出兴于世,教化众生,令脱诸苦”这样的话,明使引导众信徒树立各种美德,最终进入极乐世界。

  摩尼教经典在唐朝武则天统治时的延载元年(694年)传入我国。当时,明教先是传入了回鹘,并且在回鹘获得很高的地位。大唐朝廷为了笼络回鹘,不得不优待明教,加上唐朝本来对于各种宗教都持宽容态度,因而明教一度在唐朝很得势。后来,唐朝击败了回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摩尼教也遭到了严厉禁止。

  从此,明教的活动转入地下,成为秘密结社组织,并且尽量与佛教拉上了关系,以求保护自己。他们诡称自己为佛教上乘宗,其教徒不吃荤,供奉摩尼夷数(耶稣)画像,反对摩尼教的佛教徒和官府便说他们是“吃菜事魔”的邪众。

  后梁年间(907-923年),这个“上乘宗”曾发动起义,但遭到镇压。后晋时(936-946年),明教又开始在民间秘密传播。北宋时,《二宗三际经》被编入《道藏》,明教一度广泛流传。

  但是,只要民间一遇水旱饥馑,百姓不满时,富有斗争精神的明教便会被利用来聚众造反,所以政府又不能不对它加以镇压。明教徒为了逃避禁律,便一再改名,或与其他宗教融合。到北宋末年,它便与出自佛教净土宗的白莲社、弥勒教合流了。弥勒教假托弥勒降生的传说,白莲社以西方净土白莲池为引诱,也都有秘密聚众、反抗官府的传统。元代宗教政策宽松,白莲教一度可以公开传播。到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元廷又先后下令禁止白莲社佛事,白莲社再次成为秘密结社。

  红巾军以明教为起事的招牌,很自然要有一个现实的人来作为偶像,也就是需要一个活生生的明王。但明王毕竟是神,离现实还有一段距离。于是,为了增强号召力,义军又不得不给明王再加上一道光环,即称他为宋朝皇室之后——天下本是大宋的,只是后来被蒙古贵族夺去了。按照普通中原老百姓的理解,宋朝皇室之后有理由出来重掌天下。人们为了过上好的生活,不仅要消除阶级压迫,还应该消除民族压迫,于是,小明王就有了双重身份。

  明王出世,战胜黑暗,就会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无疑,幸福生活是所有人向往的。世道越黑暗,幸福生活对穷苦老百姓的诱惑力就越强烈,他们迫切期盼明王出世。而在元朝,老百姓受苦受难的根源则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者,只有推翻蒙元政权,才能迎来光明世界。所以,小明王又以大宋政权的旗号作为号召,提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他们以此将各种反元势力和穷苦百姓团结到自己的旗帜下。红巾军要壮大势力,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具有双重身份的小明王就成为最好的招牌。

  红巾军大起义以白莲社为聚众手段,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汝、颖、蕲、黄诸州,进而蔓延到钟离、定远,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河南及安徽北部地区。朱元璋作为僧人云游四方时,所到之地正是彭莹玉、杜遵道传教布道的地区,因此他也接触到了白莲教。

  郭子兴、孙德崖等以白莲社烧香聚众,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濠州起兵。其时朱元璋已二十五岁,在走投无路之际投入红巾军就是很自然的了。郭子兴要增强自己的权威,就要借小明王的牌子,遥奉大宋小明王为主。郭子兴死后,大宋政权授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朱元璋为左右副元帅,他们都是小明王的部下。这样,朱元璋便与“明”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朱元璋也因为实力不够强大,还要借用小明王的旗号。但是,为什么他直到建了国、当了皇帝后还离不开这个“明”字呢?

  朱元璋的队伍由于知识分子的加入,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从孔夫子开始就有“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这实在是一个很优秀的传统。历史上,儒家学说多次与佛、道发生激烈冲突,邪神、杂教更是儒生们抨击的对象,摩尼教(明教)、白莲社这样的秘密宗教会社更为儒家知识分子所不齿。前面我们讲过,刘伯温就强烈反对朱元璋在元旦时向韩林儿御座行礼。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么做固然有其用心所在,而在刘伯温看来,身为孔门弟子,凭什么要向一个“邪教教主”下拜!

  朱元璋和他的军队经过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从此与红巾军本来所依托的明教、白莲社渐行渐远,向着夺取全国政权、成为天下正统的继承者的方向大步前进。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也就是大宋龙凤十二年,朱元璋在声讨张士诚的檄文中就说,元末农民起义是“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倡言之妄诞,误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其苦,聚为烧香之党”,而且“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从这番言辞激烈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这个时候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跟以前的兄弟们划清界限了 。

风雨声中 2007-6-23 14:36

  也就是在这年十二月,朱元璋派遣部将廖永忠将小明王韩林儿从徐州接到应天来。在瓜州渡江的时候,廖永忠凿沉小明王御座之船,韩林儿就稀里糊涂地淹死了。从此,朱元璋与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为口号的红巾军完全脱离关系了。

  但是,朱元璋在称帝后却仍然将“明”字定为国号,那些儒生怎么会容忍拿这么一个与“邪教”渊源甚深的字作为国号呢?

  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原因。一方面,朱元璋终究还是不能将反元起义的旧部人马一脚踢开,朱元璋军队及其归附者的主要成分是原红巾军将士,这些人参加起义,就是为了投奔“明王”或者迎接“明王”出世,不可能让他们马上抛弃原来的迷信思想。朱元璋不能让他们失望,以“大明”立国,就回应了“明王出世”之说,暗示自己就是明王,地位无可取代。

  另外一方面,面对儒生们,这个“明”字又有了另外一番解释:明,义为光明,分为日、月,合则为明。历朝统治者所遵行的正统祭礼,都有“大明”、“朝日”、“夕月”这样的祭礼,这就使得“明”这个国号看起来堂堂正正,表明新皇帝乃是受命于天,与日月齐光。再者,按中国传统的五德终始之说,新朝建立在南方,南方属火,为祝融氏;北方属水,为玄冥氏。元起自北方,北方为水德,以火克水,以明制暗,正合传统的五行相生相克观念。而且,朱元璋的姓氏,“朱”字也与祝融氏拉上了关系。朱姓本是从远古祝融氏而来。祝融,本是颛顼帝之子,是帝喾(kù)的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在远古,管火可是很重要的职务,因为祝融为天下安定立了大功,就被另行划分为一个姓氏,这就是祝融氏的来由。祝融掌管火,火就是光明。明朝得天统之正,因此以“明”为国号。为了宣扬朱元璋的大明王朝起自火德和火德之盛,明代的官私记载都对此大加渲染。《明实录》中对此一再加以夸大的记述描绘,民间的传说则越传越玄,总之,都是为了证明明朝乃是受命于天,兴于火德。

  这一番附会真是说得有板有眼,明受于天命,合于五行,得天统之正。因此,以“明”作为国号,也得到了信奉儒家学说的人的认可。

  明朝建立以后,一再下令严禁白莲社,并将其写入《大明律》:凡巫师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神佛,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如此规定,为的是防止别人再借此来聚集民众,窥伺皇帝宝座,但白莲社还是在民间流传,并且仍有人声称“弥勒佛下世”,僭“明王”之号起而造反。这也正可看出朱元璋自己占据“明王”的位子,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韩林儿靠明教聚众造反,为什么自称“小明王”呢?作为皇帝,却被称为“小明王”,这是极不寻常的。前有大元,后有大明,这“小明王”的称呼是怎么来的,这中间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

  明朝人认为,国号前面加大字始于元朝。前面说过,元朝国号称作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既然推倒了大元,继之者必然也要冠以大,因而称作“大明”。但反过来看,为什么韩林儿做皇帝却要称为“小明王”?既然朱元璋要建立大明国,“大明”二字就只能由朱元璋独享,韩林儿就不能不屈居于“小明王”的地位,不如此就不足以突出“大明”天子。

  朱元璋在明朝建国前一年就为自己建了一个年号,但这个年号只有一个字,“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以一个字做年号的。朱元璋身边有不少足智多谋的饱学之士,不会连这点也不清楚。但,就是这一个字的年号,使朱元璋的来历露出了马脚。因为这一年朱元璋仍然使用着大宋龙凤,也就是“小明王”的年号。不久,由于小明王被淹死,龙凤纪年便显得无所依附了。这时新朝还没有建立,当然新的年号也就无法建立。既然这时朱元璋是吴王,便索性以“吴”作为纪年。尽管这个年号有些不伦不类,但总算有了纪年的标志。“吴元年”和“小明王”这两个词所表露出的正是当时政局风云变幻的痕迹。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其中许多记载都是后来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精心编写的。“吴元年”和“小明王”这些不合常理的字眼,值得人们玩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教与明朝是什么关系 大明国号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