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声中 2007-7-28 09:23
诸葛亮故意装神弄鬼借东风为抬高自己的身价
三国时期,征伐不段,大小战役不计其数,其中赤壁之战堪为经典。诸葛亮巧借东风,孙刘联军大破曹操,至此奠定三国分立基础。《三国演义》把赤壁之战得的功劳全部给了诸葛亮,是因为他借的东风才烧的曹操大败。赤壁一战使诸葛亮威名远播,成为“顶级红星”。诸葛亮被奉为神人。隆冬季节他能借来东风,难道他真有通天之功吗?他真象人们说的那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一月,曹操率兵五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进攻东吴。孙刘联军凭借长江天险,抗拒曹操。曹操兵士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性。于是曹操采用庞统之策,船尾相连组成“连环战舰”。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晚上,月明星稀,曹操在战船上横槊赋诗,踌躇满志。升帐谓众谋士曰:“若非天命助吾,安得凤雏妙计。铁索连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彧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矣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提备矣!”可见曹操还是考虑到天时的。
周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
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的病因,并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见,对于火攻的条件,曹、周、诸葛三人都有共同的认识。
三个人对火攻集中一点在是否有“东风”上。那么为什么东风能为诸葛亮所借得,而周瑜、曹操却没有想到呢?周瑜为破曹之事苦思冥想,甚至忧闷成疾;赤壁东南风大起时,程昱提醒曹操加以提防,但曹操却笑着回答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看来,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气候的条件,只是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
然而,诸葛亮高卧隆中,长期生活在长江和汉水之间,对长江一带的气象变化一定是非常熟悉的。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是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其实他早就知道了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之间有东风。
十一月二十日是什么日子呢?原来那天是冬至之日。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有得到日照最多和得到日照最少的两个日子,这会引起地球表面各种气候的变化,古人虽不了解这样深层的道理,但却发现了这两个转折性日子的存在,分别命之为“夏至”和“冬至”,并用“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来概括这两个日子后的气候变化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冬至之前,如果阴气旺盛,在长江沿岸表现为西北风,那么冬至之后,阳气生长,风向则要发生变化,表现为东南风。
从赤壁之战中,长江江面盛吹东南大风,到后来曹军败走华容道又遇上倾盆大雨,这在天气形势上看来,当时很像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
锋面气旋在我国,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它是一个发展深厚的低气压系统,其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空气从外围向中心流动,呈反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处于气旋前部(即东部)的地方,吹东南风;气旋后部(西部),吹西北风。气旋内部盛行辐合上升气流,能造成大片降雨区。因此,当连续吹东南风时,往往预示天气将要变坏。天气谚语说:“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和“东风雨,西风晴”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诸葛亮懂得天文地理知识,又长居襄阳,自然对该地区的天气状况了如指掌。他看到大家对这次天气变化都没有意识到,于是他就有欲盖弥彰的想法。他要借助这次机会显示自己,这才有了借东风之说。
诸葛亮为了把戏演好,大肆做了一次“鬼神表演”———筑坛祭天。古代时期人们本来就对鬼神有敬畏之心,经过他再偷天换日,给此次行动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风雨声中 2007-7-28 09:23
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力很大。周瑜派出部将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队,直驶曹军水寨,假装去投降。船上装满了饱浸油类的芦苇和干柴,外边围着布幔加以伪装,船头上插着旗帜。驶在最前面的是十艘冲锋战船。这十艘船行至江心,黄盖命令各船张起帆来。船队前进得更快,逐渐看得见曹军水寨了。这时候,黄盖命令士兵起喊道:“黄盖来降!”曹营中得官兵,听说黄盖来降,都走出来伸着脖子观望。曹兵不辨真伪,毫无防备。黄盖得船队距离曹操水寨只有二里路了。这时黄盖命令“放火!”号令一下。所有的战船一齐放起火来,就像一条火龙,直向曹军水寨冲去,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力,风助火威,曹军水寨全部着火。“连环战船”一时又拆不开,火不但没法扑灭,而且越烧越盛,一直烧到江岸上。只见烈焰腾空,火光烛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军营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鲁肃曾问:“何以知今日有此大雾?”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就足见诸葛亮对外部条件的充分利用。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一出祁山后收降姜维,一路顺利。魏将曹真派人去西羌求救,西羌国王遂派十五万“铁车兵”夹攻蜀兵,蜀兵交战失利,来告孔明,时当十二月冬。孔明得知了羌兵的情况后对众将说:“今彤云密布,朔风紧急,天将降雪,吾计可施矣。”遂挖下坑堑,表面覆盖,任雪埋之,然后引诱羌兵追赶,结果铁车多滑入坑中,自相践踏,幸存者又被孔明伏兵冲杀,羌兵大败。
诸葛亮在战争中也利用过大雨天气来帮助自己取得胜利。《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写道司马懿率四十万大军进攻汉中,而当时汉中守兵只有区区十万,根本难以抵挡声势浩大的魏军。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只派张嶷、王平二人引兵一千前往陈仓古道以挡魏兵。诸葛亮夜观星象,测定月内必有淋漓大雨。魏兵来时,大雨来袭,必能出奇制胜。
后来,果然是大雨连降一个月,平地水深三尺,军器尽湿,人不得睡,马无草料,以致魏兵死者无数,军士怨声不绝,司马懿无奈班师回朝,无功而返,在这里,诸葛亮利用了大雨的天气,以少拒多,成功抵御了曹魏地进攻。
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发挥自己长处,本无可厚非。诸葛亮利用别人麻痹大意之机,抓住机遇也没有什么错。可是他不能借题发挥,固弄玄虚,喧宾夺主,把功劳全部贪婪地记在一人头上。
诸葛亮在祭坛借风时,命东吴军士按照星宿之位筑坛插旗,然后选定吉时沐浴斋戒、身披道衣,前来祭风,并叮嘱守坛的将士不可擅自离开,不可交头接耳,不可失惊打怪,在支开鲁肃之后才缓缓登坛,焚香于炉,一曰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弄得煞是神秘。
诸葛亮的行为让东吴的将士们感到甚是庄严而不敢有什么半点造次。而诸葛亮的目的正是要营造这么一种神秘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却在赤壁之战中坐享头功,而且可以在东吴将士还完全蒙在鼓里的情况下,找机会离开东吴,乘机和早在江边等候的赵云会合,离开充满杀机的东吴,求得全身而退。这一点,也正好从反面证明了其实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借东风不过是一种骗人的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迷惑对方,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好处。
诸葛亮登坛做法,故弄玄虚,神化自身,达到政治目的。这样一来,不但无限夸大了自己的功劳,还抢了周瑜和黄盖的统帅之大功,似乎火烧赤壁这一战的胜利,完全是靠诸葛亮做法得来的,众多大将和几万兵士们的出生入死全成了儿戏和过场。
诸葛亮在南屏山七星坛上披发仗剑、踏罡步斗、施法术借东风的场面,使读者和观众几乎无法分辨诸葛亮有几分人,几分神,几分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