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声中 2007-11-13 22:26
转:《色,戒》污辱了一代热血的中国人,赢得金狮又如
看完《色,戒》结尾的感觉犹如吞了只苍蝇!如此经不起推敲的情节出现在这部所谓的大片中,更且这样无端的情节安排背后的含义污辱了一代热血的中国人,纵然赢得金狮又能说明什么?却还有大把的国人带着猎奇、猎艳的心态去观看影片,还津津乐道于“人性的张力”、“女人是感情的动物”等等所谓的内涵,岂不令人齿冷?本人绝非想故作惊人之语,招徕看客,实在是胸中有不平之气,不吐不快。在此借网络一角发泄发泄,见仁见智,望能抛砖引玉。
《色,戒》的结尾完全可以用不着调来形容:为了刺杀汉奸,大义、冷静得连贞操都舍得付出的王佳芝在明知是执行除奸任务的过程中,与一个双手沾满了爱国、抗日志士鲜血,期间还不停在屠杀自己同志的汪伪特务头目,一个中年有妇之夫,一个性虐待狂的虚与委蛇之中,居然就“爱”上了?!王佳芝是受虐狂吗?越虐待她就越忘不了,就像小宝对建宁公主??抑或王佳芝是拜金狂吗?一颗6克拉的钻戒就可以买到她的感情甚至生命??所以王佳芝就在由昔日的六个热血同学,今天(四年后)的五个职业特工(王不算)执行的最后刺杀行动中用凄然的神色点醒了身为汪伪特务头目的刺杀对象,这就算是表现了女人感情动物的本色或是人性的弱点?可她却丝毫没有顾及5个同伴的生死,其中还有她昔日的爱恋对象。这还有点逻辑可言吗?
更有甚者,被点醒的易先生居然直接冲出珠宝店大门,跳上汽车,毫发无损地逃走了。埋伏的5个职业特工、杀手没有任何的反应!!而在随后的搜捕中六个人全被生擒活捉,让特务头目易先生亲自签字处决,满足了李安导演要表现男人是理智的动物的需要。真令人要笑掉大牙,更让我不得不质疑李安导演的这种情节安排是要侮辱观众的智商?还是要侮辱那一代热血的中国人??必杀的除奸任务安排了5个杀手,影片交待的很清楚,在珠宝店内、门外、俯看街面的二楼窗口、对面的弄堂口都有安排杀手,居然在目标从自己面前逃过时没有一个人开火,也没有任何应急预案实施(比如最简单有效的用另一辆车撞停刚启动的敌车)???借口当然可以有很多,比如没接到开火的命令,甚至王佳芝没给开火暗号,又或者事发突然等等,但是能有多少说服力?
虽然,刺杀行动不成功、不专业可以说是李安导演一向擅长拍摄的是文艺片,在这种细节方面的疏失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感觉这种情节的安排更多地是出于为了表现某些所谓的内涵而做的,不免有生搬硬造之嫌。
而王佳芝的的情感波澜以致最后时刻的暧昧态度却委实令人难以理解,难以置信!!难道世间所有的仇恨都是可以化解的吗?也许时间可以,但是正当那是那刻,我宁愿相信,也只肯相信:国仇不共戴天!请注意这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家族纠葛,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被外来异族、强权侵略、欺凌、侮辱、残杀、掠夺的时刻,此仇不共戴天!!所以王佳芝既有当初的决绝就断不会有今日的暧昧!影片中无端的情节仍然不过是为了表现某种所谓的内涵而设计的,细究起来这应该属于是剧本从原作带来的硬伤。《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而小说取材于发生在1939年的刺杀丁默村事件。在那次事件中,作为汪伪特务头目的丁默村被国民党中统局派遣女特务郑如萍色诱,第一次刺杀行动因丁临时改变主意而告吹。第二次,郑如萍要求丁陪她买衣服,当郑如萍挑皮衣时,丁突然发现橱窗外有两个形迹可疑的人,他马上往外跑,两个中统特务回过神来拔枪射击时,丁已躲进防弹汽车,逃过一劫。郑如萍仍欲再次寻找下手机会,在去见丁时被扣押,而丁至此仍痴迷于郑如萍的美貌,并不想杀她,他是被丁的副手李士群或曰丁妻杀害的,其后李士群也顺利排挤了丁坐上了丁的位置。
历史的真实中郑如萍的坚毅决绝到了张爱玲的笔下却变作了王佳芝的暧昧彷徨,而丁默村的“有情”,更化作了易先生的无情。艺术诚然高于生活,却也须源于生活。像这种有悖人情常理的故事情节出现在特立独行的又兼有着与胡兰成的一番情劫的张爱玲笔下的小说《色,戒》中还是可以理解的,所谓关心则乱,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把无端的情节合理化的借口。小说和影片中的某些情节安排可说是对历史的真实进行了过犹不及的改编和创作,背离了人情常理,而且事关民族大义、国仇家恨,岂能不三思而行?
另:影片中的邝同学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激励大家刺杀汪伪汉奸特务头目,却似不知道此诗句正是出自汪精卫这个最大的汉奸,虽然汪精卫是在从事反清活动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捕后于狱中作此诗的,但用于此处仍未免太过滑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