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直面纵横大明朝276年的秘密部队
第一卷、锦衣卫的第一次兴覆
南京的大雨冲刷着那些古老的城砖,但是始终冲刷不去历史的唏嘘和丝丝叹息,久远的过去在历史的深处若隐若现。那些在黑暗的角落里锦衣潜行的人们,腰佩着绣春刀,手握着诏令,从阴暗里站起身来。
锦衣卫是一个谜,一个被隐藏在无数血案背后的谜!人们只能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找寻那个曾让明朝的朝臣和民众们胆战心惊的名字——锦衣卫。它给那个王朝带来的震颤和惊悚,给那个王朝留下的未知和灾难,都是如此的耐人寻味,可我们已经无法去恢复历史的全景,我们只能通过它的痕迹,来窥探这段解不开的历史之谜。
一、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初衷
历史总是不断在重演着貌似同一幕的闹剧,每一个王朝的开端伴随着的都是无尽的流血。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开国皇帝的痛苦莫不如此,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淮右布衣”皇帝朱元璋,他所忧虑的东西自然更多,他必须为大明朝的历任皇帝开一个好头,他必须要让他的大明王朝基业稳固、千秋万代。所以,锦衣卫就着历史的洪流和朱元璋的袍袖站立了起来,这个从一出生就带着特殊徽章的大明朝的“秘密警察”,给大明王朝绘制出了一幅与其他时代完全不同的政治图画。
1、阴云密布的大明王朝
据说打小纸条这项人民基层的机密情报活动,就是从朱元璋时候开始的,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喜欢干的就是写小纸条、看小纸条。在定都应天,正式当上了皇帝以后,朱元璋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这项爱好了。他把每天自己想到的要解决的事情都写在小纸条上,贴到自己的屏风上,以防备忘掉某件政事没有解决。
朱皇帝对小纸条的迷恋程度基本上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史书上说他吃饭时饭桌上会放着很多双筷子,因为那时候写字是用墨笔,朱皇帝写字条时难免会被墨汁溅到手上啊、筷子上的,所以为了保持卫生,他吃饭的时候会随时写纸条、随时洗手、随时换筷子。
朱皇帝甚至当着满朝的文武百官自嘲说他下的是笨功夫,有时半夜想起什么事,也必定点上灯记下来,才能安枕。他甚至为这件事情还和他的智囊团第一智囊刘基先生开过一个小玩笑,朱元璋问刘基:“古往今来,像朕这么笨拙的皇上有吗?”朱元璋这么说的时候,当然也是有点儿得意劲儿在里面,这些小纸条其实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勤勉。
当然,除了看自己写的小纸条,朱皇帝还最喜欢看别人写的小纸条,尤其是他的臣子们写的。声称自己“夙兴夜寐,无忘晷刻”,当然不只是忧民,也有忧国。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很强烈的疑心病,毕竟历史上犯上作乱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是历史后来证明,跟着朱皇帝打江山的那些爷们儿是最倒霉的,因为朱元璋皇帝是历史上疑心病最厉害的一位。
说起朱元璋的疑心病,首先就要说到一个人,那就是“小明王”韩林儿。韩林儿是红巾军的创建人韩山童的儿子,也就是红巾军的第二代龙头老大。当初张士诚派吕珍准备把他灭了,幸亏朱元璋及时把他从虎口中救了出来,并且甘心给他当小弟,说是以后打下江山来还是姓韩。于是后来朱元璋就打着韩林儿的旗号出去征战,等到元至正二十六年的时候,朱元璋把各地诸侯杀的七七八八了,就把根据地建在了应天(今江苏南京),并遣廖永忠接韩林儿过来主持大局,等韩林儿到了瓜步(今江苏六合县南瓜埠),忽然发生了一次“意外”的水上交通事故,韩林儿掉在水里给淹死了。
其实韩林儿从打一开始就是朱元璋手里的一枚棋子,废掉也是早晚的事,廖永忠这趟活儿办的也是干净利索。但是八卦的人还是存在,等到韩林儿死了以后朱元璋坐上了龙椅,就开始有人怀疑了,说是不是朱元璋下了黑手?
这事儿如果不是朱元璋干的当然也就算了,但是朱元璋和廖永忠心里明白啊,尤其是已经成为九五之尊的朱元璋,这心里就更不是个滋味了。最明白事的莫过于廖永忠,建国分封群臣虽然只得了个德庆侯,但是也没有多说废话。不过朱元璋还是为着“小明王”这件事情不爽,用了个“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把他给办了。
从朱元璋办掉廖永忠这件事上,可以集中看到朱元璋性格里的“疑”。首先,疑人,怀疑廖永忠不忠,将事情泄露了出去;其次,疑事,怀疑有人利用这件事想犯上作乱。
但是廖永忠死了以后,朱元璋皇帝的疑心病更加严重了,除了和他一起在寺庙里啃窝窝头长大的徐达和汤和,他看谁都脑袋后面长反骨。他急需要关于这些大臣的小纸条传达到他的手里,他害怕自己会成为第二个“小明王”。
说到这里,不能不讲一个小故事,说得是刚刚建朝不久,朱元璋和他的第一智囊刘基的一次对话。当时朱元璋说他想先封他的皇子们为王,然后再封功臣。
“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刘基听了以后,不客气地说,“文武百官出生入死跟着皇上打天下,谁不求个荣华富贵?”
“封是肯定要封的。”朱元璋说,“只是有个轻重缓急。”
“哪个轻哪个重?”刘基说,“比起功臣来,皇子们算什么?”
朱元璋一听这个就很不高兴,强忍着才没有发作。
刘基就问朱元璋:“皇上知道汉高祖分封的故事吗?”
朱元璋说没有听说过,让他讲讲。
刘基说刘邦有了天下后,不忘旧臣,经常请大家喝酒,头几次赐宴,功臣们都高高兴兴地来了,后来气氛就变了。之后再招臣来赐宴,没人来了。
朱元璋说:“这不是抗旨嘛,都是汉高祖太好说话,惯的。可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刘基说:“一开始,刘邦不明白出了什么事,就私下里问张良,张良也一肚子气,为将士们抱不平,就赌气说:他们在底下商量造反呢!刘邦一听急了,又惊又怕,说自己天天宴请他们,赏锦缎、女子,并没有亏待大家呀!”
朱元璋到底是聪明人,一点就透。他说:“看起来,汉高祖忘了封这些功臣了。”
“正是。”刘基说,“张良告诉汉高祖,谁都不是圣贤,跟着明主打江山,都求的是封妻荫子、封侯拜相,不满足他们,他们岂能高兴?于是汉高祖五天后大封功臣,后来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朱元璋笑了:“好一个天下太平,看来朕不先封功臣,天下是不会太平了!好吧,朕也仿效汉高祖就是了。”
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都出身行伍,但是朱元璋对于这些的理解则不相同,在他看来“不先封功臣,天下是不会太平”,若是“封功臣,天下更是不会太平”。看着这帮家伙各个眉开眼笑,朱元璋心里更不是个滋味,这多少就像吃菜,以前没的吃,一锅树叶杂草煮出来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就让人垂涎欲滴,等到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山珍海味也就那么回事了。这些人刚享受到荣华富贵当然会觉得满足,但是等到以后谁能保证他们的欲望不会越来越膨胀,朱元璋想到“欲壑难填”这四个字,再想想韩林儿的死,未免不会一番心惊肉跳。
这时他想到了动用一支最精锐的团队去完成一项机密的任务了:秘密监督文武百官。这个团队在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有很少一部分人参与进来的。这些人都来自于朱元璋最贴身的、最可靠的部队:内廷拱卫司。内廷拱卫司是皇上的贴身护卫,所有的人都经过精挑细选,几乎是可以为朱元璋上刀山下火海忠心不二的死士。朱元璋选中的就是内廷拱卫司中最精英的部分:仪鸾司。朱元璋选中仪鸾司的原因,除去因为仪鸾司中包括了内廷拱卫司的精英分子外,还有就是因为仪鸾司更容易掩人耳目。
仪鸾司历来都是宫廷掌仪礼的官署。管皇帝祠郊庙﹑出巡﹑宴会和内廷供帐等事务。
从其中挑选的精英,自然是精英中的精英。
于是,从某一天起,拱卫司中就不断地有人开始秘密的执行另一项特别任务,他们中的某些人甚至从此人间蒸发,变换成了另一种样貌,开始同时扮演两种身份。当然,拱卫司的这些微妙变化不可能瞒过每一个臣子,当时在朱元璋身边最得宠的胡惟庸是应该有所察觉的。可惜的是,朱元璋身边的大臣们并没有嗅到危险的临近,更不知道“锦衣卫”这个可怕的机构雏形已经在朱元璋的大脑里生成。
我们可以以一种揣测的角度来说,“锦衣卫”的前身仪鸾司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开始执行这种隐蔽的工作,但是仪鸾司的职能已经开始慢慢向锦衣卫的职能衍化,它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只对皇帝和内廷的安全负责。
而就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让朱元璋不得不加快了组建“锦衣卫”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