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转贴--DIY几大误区2006新论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转贴--DIY几大误区2006新论

DIY误区之一:不顾实际,盲目追求性价比

    现在,“性价比”这个词随处可见,各种媒体和论坛上都在炒作产品的高“性价比”;其实,真正的性价比不能离开实际的需求,当需求确定时,配件的性价比才能确定,同一个配件在不同的需求中性价比完全不同。例如,对于一台图形处理工作站来说,Intel酷睿2 E6300的性价比要高于Athlon64 X2 4200+;而对于《DOOM3》的游戏玩家来说,Athlon64 X2 4200+的性价比又远远高于Intel酷睿2 E6300。

(酷睿2 VS Athlon 64 X2?在不同需求上这种争议毫无意义)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要记住一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性价比只有与需求结合时才有意义,媒体上推荐的所谓“最佳性价比”配件是建立在特定需求的基础上的,当你的需求与其不同时,这个“最佳性价比”对你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DIY误区之二:盲目排斥低端产品

    一样产品进入市场,就必然有其明确的市场定位,也就是高端和低端的划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日的高端也会变成低端,那么这些低端产品真的就是昔日黄花了吗?

     早些时候国外的媒体曾经提出“后PC时代”论,称未来发展的移动及手持设备将取代现在的PC市场。然而事实呢?PC仍然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果一个东西没有可取之处,他就不会长期存在与市场之中。高端产品在普通的低端应用中,很难表现出过人之处,用GeForce 7900GT SLi和用i845G集成的显卡来玩扫雷游戏,是看不出有任何区别的。

(高高在上的7900GT,用他来干什么呢?)

    请不要随便把低端产品称为垃圾。对许多性能要求不高而又注重成本的用户来说,这些所谓的“低端”,恰恰是为他们准备的。


DIY误区之三:盲目追求名牌

    追求品牌是消费者的普遍心态,通常来说,品牌产品代表更高的品质。但是在当前公版、OEM盛行、市场细分的时代,这个观念已经过时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显卡,一块nVIDIA或者ATi的新显卡上市,几乎所有的品牌都采用公板设计,只是在板卡的用料、走线和附加功能不一样,产品的同质化相当严重。

(面对越来越同质化的显卡,你的选择还有意义么?)

    在新品上市到非公板出来前的时间里,大厂的雄厚实力都无用武之地,产品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料和做工。

    OEM 和ODM造就了一批物流起家的配件商,尽管这些物流商自己的品牌只能算三流甚至不入流,但是他们代工出来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一流产品。这个时候再用传统的厂商品牌来判断产品品质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此外,市场的细分使得一线厂商也将产品按不同系列、不同档次来进行划分,品质差异巨大。

    好产品未必都出自名牌大厂,一线大厂出的东西也未必都是高品质的产品,盲目追求名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DIY误区之四:高价产品一定就是好产品

    “一分钱一分货”的定律早以人人皆知,但是这个定律在IT这个行业似乎是行不通的了,高价就意味着高成本,但是由于厂家的技术问题,更高的产品似乎未必就能做出好的产品。

    这种现象在显卡方面尤其突出在市场上AGP的6800Ultra 512MB的价格要超过顶级的7800GTX,而对比性能,就知道后者要比前者好的多,这个就是新技术的优点了。

(AGP的6800Ultra 512MB,你真的需要吗?)

    所以最贵的东西未必就是最好的东西这句话用在现在日新月异的IT市场最合适不过了。因为作为理性的消费者,我们在乎的是产品的性能,而不是他的价格有多高。

DIY误区之五:盲目追求新技术

    电脑硬件是世界上更新换代最快的产品之一,半导体工业以摩尔定律在飞速的发展,新标准,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些DIYer在选择时盲目跟风,非最新的产品不选,非新技术的东西不要,到头来还是自己吃亏。

    新技术往往是不成熟的技术,从出现到稳定,需要一个周期,需要经过市场的考验,同时,最初采用新技术的产品,由于各种因素,往往价格昂贵。作为一个理智的DIYer,花钱吃第一口螃蟹需要一定的勇气。

    Intel 的i820芯片组最能说明这个问题,虽然那是个划时代的产品,但是i820和配套的RDRAM的价格都不菲!性能却没有太大的优势,很快就被师弟i815取代了,而桥接芯片的不稳定更是让选择了这套产品的人欲哭无泪啊。

(Intel芯片组史上“里程碑”式的i820)

(传说中的RDRAM。。。)

    i820 之后是Socket 423,本来Northwood核心的奔腾4(Socket 478)才是按部就班的产品,但是AMD 速龙已经让奔腾 3毫无还手之力,Intel不得不提前投产奔腾 4。结果为吃螃蟹,买单Socket 423的恩得到依然是性能糟糕、无法升级、价格又贵的东西。直到现在搜索淘宝网上仍然可以看到RDRAM的影子。。。。。。

(不知现在是否还有人购买?)


DIY误区之六:盲目崇拜所谓的经典

    现在,在一些网站和杂志上经常看到一些对经典硬件产品的回顾。作为怀旧和收藏本身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有人却利用这些所谓的“经典”在二手交易中哄抬价格,将一些古董硬件卖出天价。那么这些“经典”的硬件真的值得吗?

    创新的SB LIVE!系列声卡,当时的EMU101K的处理能力确实出色,性能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声卡芯片,但是到了现在主板上集成的ALC的850都要比它强多了。

(以前神话级的声卡,玩家梦寐以求的极品,现在你配机考虑过吗?)

    还有那曾经的王者Voodoo卡,当时世界上占有率最高的3D芯片,正是由于Voodoo的成功把用户带入了3D的世界,使它成为PC领域3D加速设备的光辉典范,为日后3D加速卡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用如今的眼光来看,除了收藏想不出任何购买他的理由。

(天价购买这个只为了束之高阁么?)

    而有些老硬件还是用的早以淘汰了的ISA总线,现在ISA在新主板上早不见了踪影,买了又有何用?一个产品成为经典只能说明在它出现的时代有着过人之处;对于电脑硬件这种发展一日千里的产品,几年前的经典到今天实用价值已经不大。

DIY误区之七:轻易购买工包产品

    随着IT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工包产品。有些工包产品的价格还不到正品的一半,就引来了大多DIYer的追捧。

     市场上的工包产品按来源可以分为原始制造厂商和OEM产品。问题较少的是OEM的备件。由于市场调整的原因,整机生产商很容易出现采购配件过剩的问题,这些产品一般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测,没有什么质量问题,缺少的只是保修和售后服务,这类对DIYer来说很超值。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产品是整机厂商返修完毕的 “良品” ,这样的产品或多或少都有问题。

    市面上最多的所谓工包,是从原始制造厂出来的不合格产品,本应该销毁的,但是被一些人以某种渠道弄了出来,而冠以工包的名义销售,牟取暴利。


DIY误区之八:迷信技术指标和测试

     这个估计是最多的DIYer们喜欢做的事情了。现在的测试软件层出不穷,测试CPU的SUPER PI,测试显卡的3DMARK,测试内存的 Doc Memory Diagnostic,测试硬盘的有HD Tach,测试光驱的NERO,测试显示器的NOKIA Moniter,以及 WinBench,PCMark,SiSoftware Sandra等一大堆的测试整机性能的软件。DIYer们整天被数据和指标包围着,以至于忘记了这些指标和数据本来就是给人服务的。

    也许你的Super PI比别人快5秒,你要为此多付出几千元的代价,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你运行程序的速度也许只快0.001秒,你能感受这千分之1秒吗?也许你的3DMARK05到了10000分,但是你在玩CS的时候,感觉和网吧的机器有什么区别吗?也许你的声卡信噪比比别人高10个DB,可是你的耳朵已经无法分辨那么高的信噪比了。

    科技以人为本,指标和数据都是给人服务的,如果在实际应用中感觉不到指标的差异,这些指标就毫无意义。测试指标优秀的电脑不一定是好电脑,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电脑才是好电脑。
换个头像,看见广告就眼红,直接封ID。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