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历史上的太子的结局
[打印本页]
作者:
风雨声中
时间:
2007-12-1 20:50
标题:
中国历史上的太子的结局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从秦始皇到清帝溥仪退位,期间的皇帝就有数百个,但是在皇帝的身旁还有这么一群历史人物,他们离皇帝的宝座只有一部之遥,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却最终没有得到,有些虽然得到,却也没有什么好的结局,这群人就是历朝历代的太子们。至今我还没有看到有关论述太子们的文章,所以就一时兴起,写一篇有关太子们的文章,帖到历史论坛上来,就算抛砖引玉吧。
太子,皇位的继承人,按照宗法制的原则,是有嫡长子担当的。如果没有嫡长子,就立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就立庶子,历史就是这样的安排。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的太子扶苏算起到康熙帝的太子爱新觉罗 胤礽为止,到底有多少太子我也没有统计过,可能也是个未知数,但是他们不是人人可以获得皇位的,有的早死,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死,没有获得皇位;有些人获得皇位,但命不好,没几年就死了的或被赶下台的,如明嘉靖帝的太子隆庆帝和宋徽宗的太子宋钦宗,还有的是上台后昏昏碌碌的,如汉惠帝和晋惠帝,更多的是被废的或是被杀的。我着重就要谈这部分的太子。
我们可以在电视里或小说里看到,大家总是对太子们山呼“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好像他离皇位真的近得只有一步之遥了。说近也近,老皇帝一蹬腿,他就是皇帝了,全国都要臣服,谁都不能反对,谁反对谁就是无君无父的奸臣贼子,要全国共诛之。说远也远,皇帝那一天不满意了,皇帝一怒,再有人在旁边煽风点火,诏书一下,就可能废位庶人了,就弄不好还要赔掉性命。所以做太子真的挺难的,从品德上来说要孝要仁,“孝”就是孝顺父母,中国封建儒家思想素来将就家国一体,在家里就是要孝,对国家才能忠,说到底是对皇帝的忠,太子是将来的皇帝,当然要做全国子民的楷模。“仁”就是要仁厚,不能暴虐,不能做暴君,做暴君是要亡国的,秦始皇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说太子的品行很重要,但是不是光有仁和孝就行的,还得有治国之才,不然偌大的帝国交给你,你不会经营,三下两下就让你给败光了也不行。于是就要给太子教育,给他派官员,叫“师傅”。负责学习的官员叫“太子太师”,负责生活的官员叫“太子太傅”,他们都希望把太子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但是偏偏有人就是不争气,皇帝就要不满意,太子怕被废于是铤而走险,意图政变,结果被皇帝拿下,例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和清康熙帝太子爱新觉罗 胤礽。但是问题又反过来说,太子如果是朝气蓬勃之人,凡是有自己的见解,皇帝又要担心了,深怕太子抢了自己的风头,怕人心都到太子那边去了,自己会成为正真的孤家寡人,就有要对太子怀疑,宋太宗就是这样的人。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失德”也不是,“有德”也不是。所以历史上的太子在太子位上大都是是规规矩矩的,宁可无所作为,也不要有所作为。因为一有所作为,就可能犯错,就会让父皇看出自己的缺点。因为一干预政务,就可能会得罪官僚集团,从而给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受以话柄,最重要的是可能让父皇产生疑心,这可就犯了大忌了。所以很多“师傅”都会教太子们如何如何,宁可不作事情,也不要犯错。关键是父皇如何满意,太子就去如何做。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德太子往往是不能肩负帝国兴盛德重任的,而且在太子位置上待的时间越长,就越懦弱,多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整天想得就是不要被废,如何才能保住皇储的位置,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被废,他们的下场是很悲惨的。所以这样的人就算继位,也不是合格的君亡,如宋钦宗和明隆庆帝。还有一种太子最惨,本身并非无德,也并不是没有才能,而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们太强了,在平时还可以,一旦他们的父皇保护不住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要被自己的手足兄弟吃掉,被取而代之。如秦太子扶苏,隋太子杨勇,唐太子李建成,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而且还被灭族。
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太子,被毛泽东同志称得上豪杰得中华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太子们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宋太祖虽没有立太子,但他的两个儿子都被宋太宗给逼死了。其他的如汉高祖,唐高祖,隋文帝,康熙帝等比较英名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其他的更不谈了。可见,再英名的帝王,也会因封建制度的局限性,残酷性,愚昧性而难以培养出难以让自己满意的继承人。
欢迎光临 编程开发论坛 (http://bbs.lihuasoft.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